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网站首页 / 虫蝶与疾病

虫蝶与疾病

当前位置:虫蝶与疾病

主要病媒生物与疾病

发布时间:2020/11/22 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5272 次

一、鼠类

1、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类严重传染病之一,也是鼠类传播的最重要的传染病。全世界有223种动物可自然感染鼠疫杆菌,我国有54种,其中啮齿类41种,已查明的主要宿主动物有13种。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和蚤类叮咬而感染。

鼠疫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历史上有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第1次流行于6世纪,持续50年,死亡1亿人;第2次流行于14世纪,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仅欧洲就死亡2 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持续300余年,其间诞生了卫生检疫;第3次大流行发生于1894年,从我国云南开始向东南蔓延至香港,传播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是在这次流行中才发现了鼠疫杆菌,而1914年才查清蚤类传播鼠疫的机制。

2、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染疫啮齿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疫鼠及其唾液、尿粪等排泄物和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该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31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为重灾区。

3、其他:鼠类还可传播诸如钩端螺旋体病、土拉伦菌病、沙门菌病、鼠咬热、狂犬病、蟀传回归热、莱姆病、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黑死病、猴痘、鼠痘、日本血吸虫病和旋毛虫病等多种疾病。

二、蚤类

1、鼠疫:蚤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保菌宿主。我国目前已发现43种蚤可自然感染鼠疫杆菌,其中印鼠客蚤等11种蚤为我国鼠疫主要媒介。人类通过被染疫蚤叮咬和接触其排泄物或直接吞人疫蚤而感染鼠疫。

2、其他:蚤类还可传播Q热、斑疹伤寒、绦虫病等。

三、蚊类

1、疟疾

疟疾是1种古老的原虫病,能使人致病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我国主要或重要疟疾媒介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

疟疾曾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目前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流行范围涉及约10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球临床病例达1.03亿人之多,带虫者2.64亿人,每年新发病例500万人,死亡达11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媒介蚊虫和疟原虫产生的抗药性以及其他原因,致使疟疾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2、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分别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汉丝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等热带地区。其传播媒介涉及按蚊属、伊蚊属、库蚊属和曼蚊属等部分蚊种。在我国,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估计,全球感染本病人数为7 860万,其中班氏丝虫病占7 280万。我国到1985年底有病人约486.8万,其中班氏丝虫病占401.3万。

3、虫媒病毒病

①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等少数伊蚊属蚊种为主要传播媒介,受感染的蚊类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目前在非洲和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时有发生和流行。我国目前虽尚无此病的报道,但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埃及伊蚊,且人群普遍易感,一旦传人极易造成流行,故应高度重视。

②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分4种血清型。流行特点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目前我国台湾省有小范围流行,南方部分省份有散在发病。该病目前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扩散传播的趋势严重。

③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病毒性脑炎,以三带嚎库蚊等蚊种为主要传播媒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该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愈后留有后遗症。

④西尼罗病毒病:是以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以发热、头痛、背痛、肌肉痛、厌食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人可发展为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老年患者死亡率接近10%。目前该病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流行,且流行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发病地区进一步扩大。可传播西尼罗病毒病的重要媒介为致倦库蚊、三带咏库蚊等蚊种,来自西尼罗病毒病疫区的人境船舶将西尼罗病毒病及其传播媒介传人我国的风险性特别巨大。

⑤其他:此外还有诸如圣路易脑炎、基孔肯雅病、罗斯河病毒病、东方马脑炎和西方马脑炎等数10种蚊传播疾病,均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

四、蝇类

它们不但通过骚扰、吸血、寄生等方式直接危害人类,而且通过机械性携带传播诸如霍乱、伤寒、结核、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痢疾、蛔虫等多种疾病。非洲采采蝇还可通过生物性传播非洲锥虫病(俗称睡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些蝇类的幼虫可以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伤口或皮下等处引起蝇蛆症。此外巨尾阿丽蝇、叉丽蝇、厩鳌蝇等还可传播口蹄疫、炭疽、动物锥虫病等动物疾病,危害家畜。目前已证实蝇类可携带150余种病原体。

五、蟀类

蟀类可刺叮宿主,吸食血液,骚扰人类和畜禽等动物,对人畜造成很大危害,而且还可传播人畜共患疾病,其传播的疾病多数均具有发病严重,死亡率和致畸率高等特点。国内外科学家已证实蝉类可携带116种病毒,仅次于蚊类。蟀可长期保存病原体,且多数可经卵、经期传递,不仅是传播媒介,而且还是多种病原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1、森林脑炎:是由蟀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横跨欧亚的广阔地带,包括前苏联、中国、东欧和西欧多个国家。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近年来,云南、新疆也有病例报道。其储存宿主为小型脊椎动物及啮齿动物,它们均是蟀的寄生宿主。蝉是最重要的保存宿主。已证实有20余种蟀可传播森林脑炎,人类主要通过被带毒蟀叮咬而感染。死亡率较高,重症患者多遗留后遗症。

2、莱姆病:病原体是伯道疏螺旋体,是由蟀叮咬传播的,啮齿类和食虫目动物为主要储存宿主的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自从1977年Stee,博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次报道莱姆病后,该病正逐渐成为日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迄今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外)70多个国家均有本病发生,年发病例30万人左右,尤以欧美更为严重。由于莱姆病分布广、传播快、且致残率高(可达60%),已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病呈全球分布,五大洲均有病例报道,但主要发生于美国43个州,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地区,周边国家如俄罗斯等也有分布。

3、其他蝉还可传播蟀传回归热、克里米亚一刚果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斑点热、Q热、巴贝西原虫病等疾病。

六、蜻类

恙蜻是恙虫病的传播媒介和保菌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此外还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从其体内分离出Q热病原体、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弓形虫。革蜻不但叮咬人体引起局部皮炎和奇痒,还通过叮咬传播多种病原体,如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Q热、蟀传斑点热、野兔热、森林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

七、蜚蛛类

蜚蠊俗名嶂螂,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对外界环境变化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遍布世界各地。绝大多数蜚蠊在野外生活,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多为室内栖息种类,只占总数的很小部分。我国室内蜚蠊仅有20种。蜚蠊不仅偷食食物、损坏衣物等,而且还是重要医学媒介昆虫之一。现已证实蜚蠊可携带病原体,涉及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主要为机械携其是在居民家庭、宾馆饭店、各种食品工业加工场所、带,与蝇类携带和传播疾病的方式及种类基本相同。交通工具等环境内大量繁殖。特别是德国小蠊,现已部分人员对其排泄物、气味和尸体可产生过敏反应,遍布全球各地,在大多数场所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危引起皮炎和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害相当严重,也是全球最难控制的害虫之一。